首页

sm调教女奴视频

时间:2025-05-23 19:31:48 作者:中方将为增进上合组织成员国可持续发展作出哪些努力?外交部回应 浏览量:38505

  中新社兰州8月23日电 题: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如何在炳灵寺石窟牵手?

  ——专访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曹学文,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玲秀

  中新社记者 闫姣

  坐落于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座黄河石窟——炳灵寺石窟,最早开窟历史可追溯至十六国时期的西秦政权,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其中包括大小窟龛216个,各类造像800余尊,藏、汉两种风格的壁画约1000平方米。

  炳灵寺石窟如何见证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交融交汇?怎样扮演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近日,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曹学文,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玲秀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丝路上的“黄河石窟”,炳灵寺石窟有何特殊的开窟历史?“默默无闻”的它,为何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曹学文: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黄河北岸小积石山大寺沟,分布于西崖南北2公里的悬崖峭壁上,是丝绸之路上第一座黄河石窟。其开窟历史距今已有1600多年,甚至比享誉中外的敦煌石窟都要早约100年。

游客到访参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摄

  汉、唐两代,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先后形成,并在大寺沟附近交会。这两条古道上有著名的黄河古津渡——临津渡、凤林渡,便捷的水陆交通促使中原文化、吐蕃文化、河西文化以及西域文化在此交汇,并留下珍贵的石窟遗产。

  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小积石山,为白垩纪时期形成的红砂岩丹霞地貌,山形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加之大寺沟天然幽闭、钟灵毓秀,又临近黄河水源的地貌环境,为古代僧侣禅修礼佛、开窟造像提供了绝佳的地理条件。

  据唐代释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记载,早在西晋时期这里就有早期佛事活动。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在苑川(今兰州市)建立西秦政权,并极力倡导佛教。412年,西秦第三代王乞伏炽磐迁都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国势达到鼎盛。炽磐也对佛教尊崇有加,迎请印度禅师昙摩毗为国师,吸引大批僧众前来求法习禅,佛教在西秦得到迅猛发展。邻近枹罕的大寺沟,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快成为西秦境内的佛教中心,为大规模石窟营建创造了必备条件。

  炳灵寺石窟传承不断的营建历史,以及各时代特征鲜明的佛教造像及壁画艺术,反映了1600多年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交汇,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新社记者:炳灵寺石窟为何被称为“鬼窟”?其中蕴含多少“石窟之最”?

  曹学文: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小积石山谷中最初有修行之人出没时,被当地羌民视为神鬼之类的神秘之物,遂称这片山为“唐述山”,“唐述”为羌语中“鬼神”之意,“神鬼”出没的石洞为“唐述窟”。炳灵寺石窟在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是藏语译音,为“十万佛”之意。

  炳灵寺石窟历经西秦至民国的持续增修扩建,保存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佛教艺术壁画和石雕。唐蕃古道的开通,又给炳灵寺石窟带来青藏高原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艺术,与汉传佛教及西夏佛教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藏东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其蕴含的两种风格迥异的佛教体系,见证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分别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完整历史过程。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纪年洞窟(公元420年),第6龛中有中国最早的造像纪年题记“建弘题记”,有明确榜题最早的“西方三圣”造像;第10龛中有最早具榜题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画像;第11龛石窟中有现存最早的“释迦·多宝”对坐像;第20龛中有中国内地最早的释迦苦修像;第16窟中有现存最早的北魏涅槃像等。

图为炳灵寺石窟大佛。 (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中新社记者:炳灵寺石窟蕴含了哪些东西方交流印记?如何扮演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

  王玲秀:炳灵寺石窟位于佛教自印度进入新疆、一路东传过程中的重要交通节点上,洞窟中各时期的佛教造像和壁画,在艺术风格上呈现了犍陀罗、秣菟罗、新疆龟兹、河西凉州、中原汉地等东西南北多种文化的交融互鉴,充分展现了中国石窟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发展。

  炳灵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陇右段南道,沿途富庶,因此自西汉至唐代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去东来的人们多经南道而行,给炳灵寺石窟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东西方文化养分,形成了西秦至隋唐时期延续不断的石窟营建过程,在丝绸之路上佛教东传西渐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融合中转作用。

  比如,在炳灵寺石窟第6龛供养人群体中,有来自印度的大禅师昙摩毗,鸠摩罗什的高徒道融,陇右地区的高级文官,西秦乞伏氏的皇室贵胄等;第14龛中有来自敦煌地区的翟氏供养人像。第6龛无量寿佛背光造像中手持流行于西域的竖箜篌,以及中原传统乐器腰鼓、阮咸、排箫的伎乐天等,都反映了十六国时期东西方交流及各民族、多种文化交融互鉴的时代特征。

  炳灵寺第8窟中身穿胡服的供养人、弟子像衣领处彩绘的中亚式连珠纹、正壁的回鹘文墨书题记等,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石窟中的西夏文、藏文、梵文题记,还反映了党项、藏、印度文化对炳灵寺的影响。第126、128、132窟中藏传佛教壁画中所绘的关公、刘琦、百子图,第184窟中共处一室的太上老君、四臂观音等造像,则反映了汉藏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儒释道三教融合共存的特征。

  中新社记者:相较于享誉中外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有何显著特点?

  王玲秀:敦煌石窟所在的三危山和麦积山石窟所在的麦积崖,都是相对粗糙的砂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因此敦煌石窟以恢弘壮观的大窟造像、绵延不绝的壁画为主,洞窟类型丰富多样;麦积山石窟以细腻柔美的泥塑造像享誉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博物馆”。

  相比之下,炳灵寺石窟所依附的山体属于相对细腻松软的红砂岩,易于精雕细刻,因此炳灵寺石窟中绝大多数造像为依山而雕的石刻造像,但也有木胎泥塑、石胎泥塑造像。洞窟类型早期以大型天然岩洞为依托,人工修整后造像绘彩,之后以人工开凿的中小型窟龛为主,尤其大量的唐代石刻造像精巧生动,形象概括简练,极富生活气息。

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小积石山丹霞石林,与蜿蜒流过的黄河水交相辉映,形成别具一格的地貌景观。 (永靖县官方供图)

  炳灵寺石窟中还有多处反映唐王朝与吐蕃之间交往关系的碑刻题记,如崔琳题记、张楚金题记等,彰显了炳灵寺一带作为唐蕃之间交通要冲和军事前沿的地理特征。正因如此,洞窟中大量的早期壁画被后来兴起的后弘期藏传佛教重绘改造,形成早期汉传佛教和后期藏传佛教在同一个洞窟中并行不悖的融合景象。

  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小积石山丹霞石林,与蜿蜒流过的黄河水交相辉映,形成别具一格的地貌景观。2024年,包含炳灵寺石窟及其石林景区在内的临夏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完)

  受访者简介:

曹学文。受访者供图

   曹学文,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佛教石窟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先后在《西藏研究》《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目前承担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考古报告。

王玲秀。受访者供图

   王玲秀,现为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从事炳灵寺石窟研究、保护相关的工作二十余年,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有关炳灵寺石窟的论文十余篇。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西祖孙三代接力科研:好家风育出三名物理学家

郑州11月5日电(记者 韩章云)11月5日,第十九届世界漫画大会原作展暨动漫游戏博览会在河南安阳开幕,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件参展作品与公众见面,为广大漫画爱好者呈现一场五彩斑斓的视觉盛宴,也为漫画家们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共促文明交流互鉴。

【央广时评】62天109.17亿人次!暑运客流彰显“流动中国”蓬勃活力

专家指出,外来入侵物种大面积扩散蔓延,有的还会捕食本地物种,长此以往,会导致被入侵地物种群落逐渐同质化、简单化,最终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后果。

尹锡悦为何此时宣布紧急戒严?韩媒解析两大导火索

最后,加大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升传播效能。如通过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推动“中国古典学”资源的全球共享,使更多人能够便捷、轻松地接触、学习、了解“中国古典学”。

2024年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3%

综合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0月27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发生了一起卡车冲撞人群事件,已导致至少40人受伤,其中10人伤势严重。图为救援人员在事发现场工作。

安徽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朱树林一审获刑10年

自2020年7月起施行的新修订的森林法,明确“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将“科学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森林城市动态管理”作为有序推进城乡绿化的重要内容。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